猫自身携带传腹病毒么?
猫咪传染性腹膜炎(FIP),又称为传染性胃肠炎(GI)、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由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 感染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是渐进性消瘦、腹泻和呕吐。 1947年First等首先报道本病于美国东北部地区;1963年和1973年Macleod等分别建立小鼠和大鼠模型研究该病;1989年Kazachkova等首次在俄罗斯发现本病并报道其发病情况;1996年在我国上海市嘉定区农场发现首例病例并报告国际动物传染病学会。2004年,我国学者在河北部分地区调查时发现,该地区纯种猫发病率高达50%以上,而混种猫低于10%,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②。 鉴于目前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国外已有疫苗问世,并应用于临床。在我国,虽然尚无疫苗销售和使用,但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做好预防性工作。
【病因】 1.微生物学 研究证实,传染性腹膜炎的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冠状病毒属成员,即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Fipv)。已发现的病毒株有Fipv-1、Fipv-2 和 Fipv-3 三型,其中 Fipv-3 是迄今为止致病性最强的毒株。还有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也可能参与致病过程,如弯曲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厌氧性芽孢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③。
2.流行病学 (1)地域分布:本病最早见于美国东北部,随后在欧洲和中东等地陆续出现,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989年,该病传入英国,1992年传到澳大利亚,以后在日本也发现病例。据估计,患病率约占世界猫的1/3,欧洲的1/2。 (2)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段的猫均可发病,但以幼龄猫和高龄猫多见,且雌性猫比雄性猫易感。 (3)品种:纯种猫发病明显高于杂交猫,这是因为纯种猫遗传背景单一,容易患遗传性疾病;另外,纯种猫体内激素水平可能也更接近于发情期,从而增加了对病毒的敏感性④。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60d,平均2周。发病特点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⑤。 患病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肛门直肠温度超过正常范围1℃以上为高热),嗜睡,行动迟缓。随着病情发展,病猫逐渐消瘦,体重减轻,严重营养不良。 部分病例出现神经症状,表现为行为异常、眼球突出、眼睑下垂、反射亢进等。有些病例出现腹泻,粪便中混杂着未消化的蛋白质或消化液。死亡多由于心肺功能不全所致。病程一般为2~3周,越长预后越差⑥。
检查可见全身皮肤皱缩,被毛蓬松紊乱,无光泽;眼结膜充血,泪痕明显;口腔黏膜苍白,齿龈边缘和喉头等处有溃疡;呼吸急促,咳嗽,肺部听诊有罗音;心脏扩大,心率增快,心音减弱;肝脾及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即可做出诊断⑦。应注意与消化不良等疾病相鉴别。
(一)血清学检测 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和放射免疫测定法⑧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原和抗体,具有较高阳性率。
(二)病原学检查 从粪、尿或支气管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Fipv,亦可获得早期诊断证据⑨。
(三)病毒分离 在细胞系中培养病毒,分离率为35%左右⑩。
【治疗】 目前缺乏特效药物治疗该病,主要是对症和支持疗法。
(一)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 发病初期,通过静脉注射补充液体和营养素,同时注意纠正酸中毒和低蛋白血症。
(二)抑制纤维素溶解 可用抗过敏制剂,如葡萄糖酸钙溶液和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盐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
(三)改善微循环 可用6%山梨醇注射液静脉滴注,以降低血液黏度,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组织器官损伤⑪。
(四)营养支持 对于无法饮食的危重病人,应及时灌肠或以其他方式补充营养物质,维持机体代谢需要⑫。
(五)对症处理 对于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对于腹泻患者,可用止泻药物;对于顽固性腹泻,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⑬。
预防 加强检疫,严禁将带病猫带入饲养场所;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合理喂食,保证营养均衡;定期驱虫,消除寄生虫感染可能是诱发该病的原因之一。 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仍在研制中,故现阶段主要采取支持和对症治疗措施。